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10锟斤拷15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shuih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依哲理逍遥思

[复制链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08:35:29 | 只看该作者
实容有限,空容无边

实为有,空不等于无。凡为实者,所容皆有限度,至满则难容。但是空者,空空如也,所容却能无边无际无涯无垠:正因其空,故其能容--小空小容,中空中容,大空大空,如是太空,太空......便能空得无所不容。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08:26:55 | 只看该作者
鼻息口气紧相融

鼻口相依,气息相容。鼻息与口气,应是心气与天气的宏称。鼻息出而化心气,天气入而变心息。出息,有心气可出,才能论到别的人活程序。心若没有鼻息可出,天纵有磅礴大气、地便有浩然正气、人虽有凛然真气,就是釭中充满氧气......于己对自与“我”岂有裨益?气息相依,就是天人相融(其里有容)。天气不容于人心,人心必逊枯草朽木或若烂铁顽石;人心如已不再被天气所容,必奄奄一息终必息。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0-9-14 18:25:32 | 只看该作者
井水河水本相融

常听说“井水不犯河水”,还有“泾渭分明”诸如此类词语。听后我即闲思井水与河水、泾与渭的关系。表面乍想,井与河似分明,泾与渭互不相犯。如实描画,境界清晰。
静休无甚要事时,时常往深处思,思之既久,特别是以相依哲理审思、慎思、沉思且深思,油然感到:井水河水本相融。特定情境下,泾渭也会互化,或清浊相混难分明。
井水河水本相融的例证之一,是我老家门前的压力井(俗称小压井),每当乡河涨水,压力井出水就分外流畅;如果天况久旱,或河中水位下降,井中水位随之下降,压水就费力。
至于泾渭,我想到了沧浪之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岂但泾渭与沧浪之水兮?黄河之水流到了内蒙古,形澄了一条大清水,却成了内蒙古的明眸。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17:37:29 | 只看该作者
玉石实相融

石中蕴玉,玉寓石中,玉石相依,玉石处于一体状态。和氏璧即是。和氏璧的故事众所周知,和氏的遭遇,就在于璧不是完美呈现,而是怀在石中。若非识者,只见其石,难思其实(石中之玉)。
识玉者,也未必对玉石一目即可了然。石中有玉,玉中也可能藏石,即所谓白璧有微瑕吧?识玉是初步,治玉更须凭慧眼。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即便有人识,如果无人治,也未必能成良玉美璧。
玉,石之美者。美石本就是石,石中渐生成玉,美丑相依。石与玉相依相融,有的石有玉,有的玉有石,有的石就是石,有的玉就是玉。在玉石相融情境下,就须慎思之明辨之,省察之,善治之。
瑕瑜互见,是人生社会诸般事物的常见现象。能者多癖即是显例。人无完人,金无足金,就是玉无全玉的譬喻。玉可毁不可损其白,指的是治后之玉。若毁,通常是玉石俱毁。因为玉石实相融故也。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10:40:50 | 只看该作者
商砼与钢筋混凝之融

万丈高楼平地起,凭借的材料必须紧相依。商砼与钢筋混凝之融,则是楼高坚固的保障。这仅凭相依、相容是不够的,必须诸般相融为一体,才能抗风、抗震、抗拒一切自然的或人为的灾害。否则有动必倒,一摧就毁。美人城先期楼板搭建的低楼要分期拆除,改建为向高空发展的混凝浇注(铸)式高楼,实在是相依哲学理念的不期然践履。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最好在地震发生之前)大部分改建成功,我颅独坏身粉死也足(仿大唐子美“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默思学问诸般,冶儒释道墨以毓多才,就是相融理念的一种体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多),只会单向思维,不会多维思辨,行动必多阻,作为必难成。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5 05:16:24 | 只看该作者
水气缘源原圆融

究竟水是生命之源,还是气属生命之原?有的哲学以水为本体,有的哲学以气为本体,其实多受二元对立观影响。不用争论,水气缘源原圆融:水即气,气亦水;水可化气,气能变水。这就如正心诚意与格物致知的思辨关系,不必偏执一端。中国第四大美学流派暨“中华学”创立人佛大肖君和提出了“心物联系说”。shuihuo想说:心物相依原一体,不可离。这就如无无气之水,也无无水之气:圆融原同源,缘不可解。
20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7:18:00 | 只看该作者
冰雪霜霰俱融水

岂止冰是睡着的水?雪霜霰雹凌诸如此类无非水。水的固态液态气态互化,三态相依相融。云雾岚霭霓虹霞......何妨说成是超逸漫游的水?
水无常态,即如圣人无常心。常态的水,点滴塘沟,沟通成溪河,河广水阔即成江湖泊沼泽。瀚海汪洋,大水也。水,随势成形万变千化任虚幻。
非常态的水,随机而化:冰点凝结,沸点成汽。无论怎么变化,就其质而言,依然是水。世间万类俱融水,融成水。即便坚硬如铁,投入熔炉也融化为水,钢水红流。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0:47:27 | 只看该作者
人与植物相依融

人世间若无植物,很难想象会有人物。姑且不论植物制造氧气供给人类呼吸,即便裹腹,赖以维持生命的食物,岂能仅仅依靠现代科技人工合成的?善待一草一木,甚至以万物有灵的神圣心态对待植物,其实质就是对人类自身的悉心呵护。唇齿相依,相依为命,人与植物就是相依为命关系:相依相融不可离分。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09:27:52 | 只看该作者
河海原相融

与河海大学哲学与宗教研究者韩教授闲聊,忽滋一念:哲学如河奔流,宗教若海浩渺。哲学是行走着的宗教,宗教是停泊了的哲学。哲学和宗教都是人类精神的寄托之所,而哲学在乎上下求索永不息,但宗教却宁静似海不再奔腾不已。哲学宗教相依相融,即如河海原相融:河若无海谁与归?海若无河必涸枯。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11:19:48 | 只看该作者
跑道与航线相依融

偶看中东战争旧资料,特别是以埃之战:以色列轰炸埃及机场,首选是炸毁跑道。令我一下思及地与天之间遥隔万里相依融的关系。失去了跑道,机场纵有油库、横有弹药、内有指挥塔、外有薪水……但是阻断了地面与蓝天之间的联系,让天地之间无法相依相融,纵然胜算在胸,可是胜券何操?
2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09:59:30 | 只看该作者
天地万类俱同体

天渊之别(天壤之别),判若云泥(判若霄壤)……诸如此类的形容词,无不为了说明差距之遥。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不仅仅“地球是个村庄,大家都是老乡”的观念得到认同,而且天地同体、乾坤相依的理念,也并非如天外之音般无人理解。人类今日上太空,登月,探金星,向太空深处探索,有隔而不绝之处皆会随着人类的心智而必实至。
2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8:39:35 | 只看该作者
水电相融互转化

上班,从巴黎新湖履冰而行。经公海国际温泉过珠江路入东方名都。居然有两辆车喇叭呼吁业主“缴水电费”。由水电,思及薪水。水电之电,不禁联想到其火性,无论是上海,还是我处的上海滩,着火俱与电有关,是电焊喷溅的火星致燃。这与薪水之薪可燃火同理。
水火相融岂止高度烈酒?水电、薪水皆涵泳水火相依意蕴。不惟如此,石中也有水火相依:太湖石即是。由之联想到论事品人,都应全面考量,不可偏颇。水可发电,电可生水,水电紧相依互相融,就如两个泥人打破重新调和,再塑两个泥人: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2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09:11:06 | 只看该作者
寒中有温冷暖互转(大寒随想)

时令虽是大寒,但从梅苞沁馨可以品出,春温已然染上花枝。梅的蓓蕾渐长渐丰,终有一天会绚丽绽放,由此思之:寒中有温。温暖的春天到来后,又会渐炎渐热。热至极点又会降温,由秋凉又会渐由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进行轮回。说起春夏秋冬,人们多会想到温.热.凉.寒的时令特色。殊不知,每个季节无不与宇宙大气候相依相融也,其自身也一秒不停地在互转。
2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08:47:59 | 只看该作者
兆一亿一万一俱皈一

兆一亿一万一,与九一百一千一意一。九九归一与兆兆皈依意义无异。有一句名言:“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全高之境,不能开创独到之域。”我解其义应为:惟有将诸多有益有利因素含有害有危无益无利也无害无危因素较为全面而缜密地考量,可行与不可行要素都想得周全,行事方可胜券在握。单一孤立地思理想事,即便神启或圣谕,也皆不如人之切实行动才有效益。任何道理与任何意义,从不同的视角思辨之,岂无没有道理和意义的?必须相依相融知行行知之。
215#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1:3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uihuo 于 2011-2-2 11:41 编辑

旧岁新年本依融

除夕岂能除尽昔?初一其实连年晚。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信心所思,无非相依哲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王安石诗何妨改成“欢笑声里一岁添,寒风离去柳色鲜。梨花院落溶溶月,细雨漫逸衣欲沾”?
节必由竹得启迪。故竹与祝连,迪和笛也相依。古人以为五音和谐非真美,真正的大美是听之以心的天籁之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想到清人刘开《知己说》。音声相和(音通心,声通耳,相应以和)。
“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恒也。 ”无论时间还是空间,不管人情还是事理,尤其是天伦人世间关系,更是唇齿相依、相依为命。
216#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13:26:2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走向人类的智业文明――智能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序
张浩
人们常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什么样的哲学才能称之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呢?本书作者经过对人类文明和哲学发展历程的系统考察之后认为,当今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走向智业文明,而能够引领当今时代的哲学应是“智能哲学”。作者们在探索智能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着重阐明了智业文明是当今社会的理智走向;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只有通过智能哲学的引领与实践,才能走向人类的智业文明。
本书的写作,缘起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黄明理研究员1993年出版的《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以下简称《大历史观》)。此书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远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求学的赵永昌先生研读之后,于2002年9月10日在《人民网》上发表了一篇两万字的评论(见附录二),认为《大历史观》以现代科学和实践为根据,既继承了唯物史观,又拓展、拓深了唯物史观。从此,两位素不相识的学者,开始了坦诚互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他们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分析了工业文明的困境,并看到了智业文明的曙光。
在《大历史观》基础上,黄明理先生又先后发表了《论智能哲学》(1997)、《知识经济与智能哲学》(1998)等论文,并尝试性地揭示了智能哲学的三条基本规律(2004),使作为当今时代精神之精华的“智能哲学”这门新兴学科初具雏形。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深入研究,在本书中又对智能哲学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规律,作了比较完整而系统的论述。而赵永昌先生则在说明走向智业文明的理路时,提出了自己的“度论哲学”。而且他又明确指出,人类的智能,归根到底就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如何识度和掌度的能力问题。因此,度论哲学也可以归入与人类智业文明相对应的智能哲学。智能哲学和度论哲学,实际上是互补的。只不过前者重在理论探索,后者重在实际应用而已。
凡科学的学术思想,都是开放的和兼容并包的。为了推进智业文明的和谐发展,找到开启智业文明、和谐社会之门的钥匙,赵永昌先生又对鲍吉人教授首创的“K、θ、M理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把这个理论贯通于自己的度论哲学,使其变成了科学化、民主化的识度、掌度的思想和方法。在他看来,历史上所有的重大失误,都是由于“失度”;所有的成功,都少不了“得度”(适度)。因此,随着人类的生活实践大量进入智能空间,人们的关注点就逐渐转向识度、掌度。接着作者又详细地介绍了一些“识度、掌度”的具体方法。从而加大了其“度论哲学”的可操作性。
随着“大历史观”、“智能动力观”、“智业文明观”、“智能哲学”、“度论哲学”和“识度、掌度”、“K、θ、M理论”等学术思想的广泛传播,智能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这就使他们的学术交往更加广泛,不少实际工作者和与实际工作联系密切的专家学者及作家也加入进来,积极地参与讨论,并在实践活动中加以推广应用。本书作者之一的吴建华先生,就是参与此项活动的先行者。他们与陕西省旬阳县的领导合作,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改革和完 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运用“K、θ、M理论”,创立了“群众、专家、领导”三维一体的民主决策模式,有力地促进了该县县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读者只要仔细阅读一下本书的第四篇,就可看到这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所产生的成效。
总之,我认为此书所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很有价值,值得重视。希望能有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参与讨论和研究,也希望有更多的实际工作者能积极地参与进来,为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做些有益的工作,大家共同为我们国家政治的民主化,决策的科学化和各项建设事业的现代化,为更自觉、更理性、更“得度”地走向人类的智业文明而奋斗。
是为序。
2010年7月7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217#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13:32:0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当代中国有一个哲学创新群体
马建勋
哲学的历史,就是不断反思、不断升华、不断创新的历史。唯其如此,哲学才能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一种哲学往往不是所有时代的精华,而是属于它自己时代的精华,亦是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哲学精华,每种哲学精华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
所以,任何真正的哲学都不是保守的、僵化的、教条而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鲜活的、创新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哲学。
哲学创新是开天明道,为生民立命,为众象赋灵,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事。然而,仅靠注释别人的思想过日子,不是真正的哲学,也成不了真正的哲学家,因为哲学的本质是创造,要求哲学家必须是创造性的。哲学的神圣性、前瞻性、科学性、思辨性决定了哲学创新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而是艰苦漫长的,是在糜烂着腐朽气味、陈旧观念的土壤和弥漫着注释炽风以及“极左”嘶嚎的恶劣环境中匍匐前进的,是在艰难而又卓绝的努力中破土而出、应运而生的。所以,哲学创新才显得弥足珍贵,至为重要。于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曲折与坎坷磨难、劫波不断后,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创新――哲学革命,在中华大地上悄然萌生、颖然兴起,这就是以圆点哲学创始人、哲学家、作家、画家马建勋为首倡导发起的,迄今已历时三届的“东方哲学创新论坛” 馐且桓鍪贝缘谋曛模慵艘桓鲎跃酢⒆苑⒆栽浮⒆月傻模挥泄俜缴识钟胫髁飨嗳荨⒒ゲ沟拿窦涓叨苏苎Ъ胰禾濉O群笥幸话俣辔蛔摇⒀д卟斡耄ㄖ鍪浚渲胁簧偈蔷⒉趴 K侨劝腔邸⒅忧檠酢⑾咨碚苎В灾谢幕奈按蟾葱宋喝危杩喾芏贰⑴瘟さǎ恍牧ぱ尬诺馗抛拧⒎钕鬃拧SPAN lang=EN-US>
本书的主要撰写人,江苏省社科院资深研究员、博士生毕业答辩委员会主席、著名哲学家黄明理,就是这个哲学创新群体中功勋卓著的一名主将。黄明理虽然个子不高,但和世界上许多杰出人物一样,是思想的巨人!思维敏捷,声音洪亮,文笔干净利落,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我们虽然神交已久,但真正会面是2005年10月,在骊山脚下的空军疗养院将军楼召开的首届东方哲学创新论坛上,这次相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会后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时,我们并肩而行,他连声对我坦言,认识我“三生有 SPAN lang=EN-US>”!我也大有“相见恨晚”之浩叹!从此,我们成了终生好友,真正的学术知音。他写过许多著述文章,但我最看重和最欣赏的是他的《智能哲学》,这是多么好的哲学命题!这是何等的超前思维!何等的远见卓识!他简直就是一位站在高山之巅眺望万顷波涛,宣告一轮智业文明的朝阳必将喷薄而出的伟大预言家!
人们不禁要问,何为“智能哲学”?简言之,她不是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小智慧,而是崇德尚智的大智慧!也就是说,人类智能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宝库,它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具有无限的开发空间,可以转化为无限的物质财富,从而形成以智能为先导,以精神变物质为主导的智能型社会。智能哲学,就是这位来自南京秦淮河畔的先觉智者发出的黄钟大吕般的时代强音,他真是一位不能不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哲学大家!
本书的合作者之一,是归国学者,来自上海的哲学家赵永昌,他是携带着“度”的思想和“度”的研究成果走上东方哲学创新论坛的。这位毕业于美国夏威夷大学,获得传播学、政治学双硕士学位,年近七旬的鹤发顽童,精神矍铄,双目炯炯,参会期间,寒秋轻装,以业余马拉松健儿的姿态和另一位壮年学者赵登亮一起,沿着上山的公路,跑步往返于海拔一千二百米以上的骊山之巅,令同龄和后辈们敬佩不已。他以马拉松的方式不懈地研究着、完善着他的“度论”。他的“度”,不同于其他学者的“度”,而是赋予度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他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文明中,识度和掌度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即使开发智 滴拿骰蚋叩奈拿鳎怖氩豢SPAN lang=EN-US>“度”的把握。不仅如此,他以物质乃是“五素本体”的理解,及其在命名中引起人们对度的关注,把“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他还认为,说到底,人类的智能就是人类识度、掌度的能力,这不仅拓展、拓深了智能哲学中对人类“智能”的最基本认识,而且非常明快地服务于智能哲学的协调功能。这样一来,他就十分巧妙地把度和智能哲学连接到了一起。更重要的是,他把客观世界的“五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信息辩证地概化和细化为“度”,同时把“形而上”定义为非物质,把“形而下”定义为物质,从而以度为本,度系万物、度系万维,适度者生,逆度者亡,失度者失天下,得度者得天下。无疑,这是他对中国哲学创新的一大贡 献。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是著名作家、学者吴建华。建华与我深交多年,两人互相深刻影响和改变过对方的命运。他年富力强,才华横溢,写得一手好散文,人缘也特别好,在我从事哲学数年之后,他也踏入哲学领地,提出了一个“三维哲学”概念。一次去临潼的路上我对他说,现在高端研究早进入“四维”乃至“多维”,“三维”有点落伍。因我熟谙东西方哲学史,知道有哪些哲学研究的“空白点”、“处女地”尚无人涉足,比如说人的“欲望”就是一个很好的命题,亟待开发。建华机敏,心领神会,于是,搞起了“欲望哲学”。遗憾的是,他在“欲望”与“哲学”中间加了一个“铁饼”,好端端的“欲望哲学”成了“欲望铁饼哲学”,虽然生动、形象、比喻恰如其分,但毕竟与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有点不伦不类了。好在这回三人合作,他已经把欲望研究的重点取向,定位在欲望智能哲学与欲望度论哲学上了,这是大道相通与大流相汇的时代产物。同时,我很高兴看到这种多角度、成规模、体系化的学术创新,在协同中把智能哲学推向新的高度。从中,也看见了建华做学问的新成就。建华不但个人硕果累累,也颇具领导才能,出任县文联主席一职之后,他和学者型领导,县委书记马、县长邹俊杰等,堪称是“文人与官员”(“专家与领导”)亲密结合的典范,他们把县上的文化尤其是太极 文化、河源文明搞得红红火火,远近闻名。建华正当盛年,又虚心好学,相信他今后在学术上定会不负众望,大有建树!
我始终认为,哲学是神圣而至高无上的学问,没有十分虔诚的态度,没有科学求是的精神,没有面壁十年、甘于寂寞孤独的定力,热闹和喧嚣、急躁和浮夸是不会有真正哲学成就的。我还认为,必须以科学精神从事哲学,任何宗教和所谓的“神秘文化”只能使哲学走向歧途。在哲学研究上,黄明理的治学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智能哲学》就是科学求实的结晶。说到人类的智业文明,她是一个高级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阶段,实现这一目标有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她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智力资源,更需要全民族的自觉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觉醒。黄明理、赵永昌、吴建华正是站在时代潮头呼唤智业文明到来的“高卢雄鸡”,他们的哲学功绩将是不朽的,一个朝霞满天的智业文明社会必将在他们的哲学呐喊中呼之欲出!
注:本文是马建勋为黄明理、赵永昌、吴建华合著《走向人类的智业文明――智能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所作的序言。
218#
 楼主| 发表于 2011-2-13 14:04:22 | 只看该作者
冬春依夏秋    文/虚度

为所照的腊梅草书小诗一首,请指教。(这棵腊梅是赵家花园留下来的,是我亲手移植在泰山一村27号家门口的。)

虚度何所求,岁月如水流;梅香沁心宇,冬春依夏秋。

2011年2月11日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1-2-13 14:05:31 | 只看该作者
冬春依夏秋    文/虚度

为所照的腊梅草书小诗一首,请指教。(这棵腊梅是赵家花园留下来的,是我亲手移植在泰山一村27号家门口的。)

虚度何所求,岁月如水流;梅香沁心宇,冬春依夏秋。

2011年2月11日
shuihuo 发表于 2011-2-13 14:04


好!寓意玄妙。步其韵和一首:
玄中妙度求,空实美意流。虚幻展眉宇,相依品春秋。

下面这首是我的老师于39年前赠我的:
捷径无处求,滴水成巨流。梅香袭千里,积蓄春夏秋。
220#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1:10:53 | 只看该作者
风气雅俗互相融

风化习俗,上所化为风下所习为俗。教育也教化,乱世兴武平天下,盛世修文化人心。文武相依即斌,斌也彬,彬彬有礼(文质兼备),然后君子。一个伤风败俗之人,除非为开一代风气(气流风俗间)、领潮流之先,方可惊世骇俗。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风骚同义(风气重在濡染)。话须通话方传远,但俗须可耐才显美;语必关风始动人,如果风头过高人难及,也不妙。故风气雅俗互相融最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10-15 07:21 , Processed in 0.09295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