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10锟斤拷15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shuih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依哲理逍遥思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05:15:06 | 只看该作者
精神肉体紧相依
世事几乎都是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相依相存的,单或独则孤必绝。足金之美,人所共识,可若成器必掺杂质,哪怕掺入百分之一,这就体现了相依理念。
读道德经,有些人只读懂了无为,却未体味其有为;也有反之,只见有,未思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最有用的还是无!庄子首先是达到了有为境界,才敢品赏无为之美的;而庄子的无为,其实是一种大为:别人无法为也不敢为更多的是不能为、不会为。
思考问题,千万要顾及其反面,“人”缺一笔不是人,“好”无另一方就不好。人生也如此:从未生(出生,活)过的人,死对其没有意义;从来没有死(特指肉身,含神与仙)生命(活着)对其也没有意义。精神也会死,不利或无益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也会被后人抛弃或扬弃的。即便有生有死,如果没有精神的追求和肉体的劳作(特别是精神肉体紧相依,为国为家做点事)人生也无意义,更莫说审美意义。
庄子不死,只要能如庄子般美待人生,只要后世人的肉体与其自由精神相依,庄子会永远不死。这或许就是“无”的一种妙用吧?庄子肉体无了,却成就了精神的大有。可是如果庄子当年没有小有即维持生命的食物,可能也就拿不动刀笔以刻竹子了,种竹子纵有千万亩又会如何?《逍遥游》必无矣!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05:35:25 | 只看该作者
儒释道墨俱相依
儒学即人需之学,用心机也必要,只是过犹不及(不及犹过)。儒墨一义,道亦同理。释虽外来也中化。
有无相依,无心即吾心:悟心或悟性。人皆有悟就如石皆有火:功夫不断悟性出,敲打不已火花现。从来无所用心,不能谈无心,无心必须以有心为基础或提前,所以我提出相依哲学理念。
古人早知大道至理:冶儒释道墨以毓多才。由于人生短暂,不可能穷极真理之大圆全球,故只能功其某点,以通全圆(球)。就思路某点钻探下去,点动成线而画圆,终必通圆而圆通:让思想走在路上特重要!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06:37:13 | 只看该作者
相依是美即为福
周国平曾说:“在这个时代,能够沉醉于自己的心灵空间的人是越来越少了。那么,美梦联翩就是福,何必成真?”(周国平《人生哲思语编》第332页下)如果套用则为:“在这个尘寰,能够沉思相依是一种美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如此,认为相依是美即为福,何求永久?”
去的去了,是一种正常;留的留下,是一种美好;还有来的来呢?更是一种希望:有希望就是美也!
只要曾经拥有,何在乎天长地久?万有皆逝,精神又岂能长留?岁月万古,人生百年,其实也是一霎那:一刹即千古焉。
珍惜当下,抓紧目前:何必贪求十年流芳?更莫论百世焉!
14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07:52:46 | 只看该作者
人生与社会相依
中华诗哲周国平说:“没有理想,个人便是堕落的个人,社会便是腐败的社会。”圆点哲学创立者马建勋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庸的人生是当今世界和现代人类最可耻、最可悲的堕落。庸人心态,倘若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国民性’,那么这个民族的前景注定是暗淡的。”
人生活于社会中,看透了红尘的话,活动实质都是“预习死亡”。古今中外,古往今来,有过不死的人么?人类社会如江海,浩瀚烟波迷人眼;水滴似人生,汇成小池也还浅显而且平易:水须与江海相依,否则化雾变岚幻为霭,无处寻踪也。人生与社会即如斯:必须相依。
有容乃大,大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大。对水之大小必须心中有数,个人如水易干涸,唯有个体集体紧相依,才会形成江海浩瀚之势,永不干涸。细水易污染,大海自净化。水性本洁,就如人性本美,可是社会却如大染缸:人们活于其中必受濡染。
白布下染缸,染之黄则黄染则苍则苍,其实,染之赤则赤染之黑则黑也同理。染可分污染、洁染、无所谓污洁之染诸种情况。新荷之染秋水,理当属洁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也。尽管清水之下是污泥,但其出污(淤)泥而染了吗?纵染之,经清水一过滤,也当属洁未染了。
由于江海的宏大净化功能,污染也会化洁染矣!。污洁相依,人须善审美。金庸人物说“绝对不会由于饥肠如鼓、嗓渴冒烟、衣难遮羞而没了美感”,还有人说“爱美人爱到可以不要自己性命”。现实中确有:宁愿花下死,作鬼也风流。对此我不敢说不好、不美,甚至承认是一种凄美,但却以为:对“美人”当似与灵钧“香草”为同义语(代理想)。
人生与社会相依,必须有理想作为精神支柱,否则无疑就是哲人说的那样情形。社会要有理想,个人更要有理想(理想能否变成现实,那属另一层面,首先须有)。一个社会,如果有理想的个人多了,社会也必渐臻美境也。反之,社会只会走向腐败。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5:24:12 | 只看该作者
美丑相依
美在心中,道不远人。心中若无美,任凭天涯海角走遍(如三毛《万水千山走遍》),哪怕累得疲惫不堪,照样与美无缘。
诗人汪国真写“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曾反其意而写:“只要你留心,哪条路上都有风景”。
其实,只要心中常葆浓郁的爱情诗意,无论熟悉还是陌生的地方都有美。美主要来自美感,美感来自审美观,审美观来自苦乐观,苦乐观来自人生观,人生观来自世界观。说穿了,怎样观世界,就会怎样品味观感,观感总会有美有丑,美丑相依,感到美则美,感到丑便丑。
没有无美之丑,也无没有丑的美,关键在审:审者,审视也,审思也,审察也,审品也。
灵魂有高下,肉体无贵贱。人的最大区别在灵魂,身处江湖草泽者,照样心寄家国,因其灵魂高贵也;高居庙堂要位者,有的贪腐作恶,因其灵魂卑下也。故灵魂有贵贱。这两种人,如论肉体,若卖其肉都不如猪狗鸡兔,都是百十斤重而已,死后同质。
人之为人,其高贵就在于有灵魂生活。哲人周国平说:“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0:01:10 | 只看该作者
天地人和互相依
时代和平,心态需平和。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生活必然显得平淡如水。不论海江如何平,也不管滋味怎么淡,人既然活着,就必须有所作为:一天没死要吃饭,两天没死要穿衣,三天没死要住处,四天没死要用物,五天没死要行动......吃穿住用行,都必须做些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之事方可获得。不劳欲获者,必动坏心思。做正事,就理当力求向上、学好、追真、崇善、爱美。即便不能如古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兼济天下,若小而言之:也应当除了自身独善外而有所兼善:仰无愧于天,何妨以父母为天?俯不怍于地,子女也可视之为地。平不忮于人,兄弟姐妹、爱人、友人.....诸般人等,皆人也。天地人和互相依,人际国际皆如唇齿,相依为命,方显美好也。
至于想有大作为者,若大而言之,能大则尽量大之,如朱永新,则以国事为忧也。我们若摈除了庸人心态,以消亡人(相对于亡国)之兆,何妨忧其忧而忧,以后乐其乐而乐哉?宏大的教育事业即如海江,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似水滴也!海江离开水滴照样汹涌澎湃,可是水滴如离海江则易干也。有人说:一滴水融进海江就能变成海江,如果流进了阴沟,不是阴沟是什么?一滴水如果不被蒸发,唯有融入海江才属美好归宿。如果海江最后只如一滴水了,那只能是人类的最好一滴眼泪了吧?海水咸如泪,有所作为就当不怕累,累也不流泪。以累为美,苦心志,饿体肤,空乏身,动心忍性,能必有增也!滴水长聚,聚成池化为溪,溪流汇河入江海,海江水易干乎?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21:10:40 | 只看该作者
有所作为须内外相依
小事宏观,大事微观,成事纵横观,败事主观客...讲的都是相依理。也都是激人要有所作为。
有所作为,必须是做有益之事,起码是为无害之事。至于事之大小,易也早已明矣:“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次心灵的旅行有的是思考,世上事往往是一念定成败。一席会心的交流有的能结缘,结情缘:同性生友谊异性生爱恋;一次自由的谈话可产生一个观点、一个理念,甚至于能坚定一个信念;一次远眺如观日出、如望月升、如赏云海浩渺、如望断南飞雁...说不定就是一个信仰的诞生,这都是有所作为,但皆不可言其小。
有所作为不单指外在的,也包括内在的,这分明指的是内外相依:仅有内而无外,虚难化实;仅有外而无内,灵魂不在场则效果不美。事虽不在大小,事却总有大小,大事须从小处做,小事善为可渐大。至于是否已经得到满足,也应辨证思考:知足知不足,就如有为有不为。因为一味不知足,美虽不消失,可是对美的品味和享受也会显得虚无缥缈。不错,美消失之后,就很容易沦为平庸,可是美一直虚幻如一场迷离的梦境,也即哲人说的:不结果实的花朵、无汁的丰乳、疲惫香客心中的神庙......久而久之,当朝圣者饥肠如鼓、嗓渴冒烟、衣难遮羞之际,不仅会显得美不妙,可能觉神也不圣矣。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06:10:55 | 只看该作者
变通和坚守相依
做到自己能做到的就是一种美了。正如毛泽东评屈原:“如果继续当官,就没有这些文章了。”陶潜亦然。人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人生角色,尽管人皆可以活在多种可能中。政治的圆活、圆润、圆融是必要的,变通也无不可:变则通、通则达、达则畅、畅则美。“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我以为,毛奇之语与颜渊“君子固穷”之志,都有美可审。
圆滑则不好,滑久了,什么事都不敢、不愿担当,就不能称为政治家,只是政治骗子:骗时间长了,就必然失信于民,就没有号召力别说感召力了。
不仅仅是上述诸位先贤,人皆知变通和坚守道理,但也有变通却变不通,坚守却守不住的情况。如欲渐入美境,则应在变通和坚守间取得平衡点(相依互融)。否则,一旦出现意外,个人则会导致心理崩溃,社会就可能失范而无序。
单纯说美,美易显空灵或虚泛,在于自己如何践行才是真美:美离不开丑,乐离不开忧,“若无严冬物憔悴,哪有阳春景辉煌?”我几十年前从越南领袖人物胡志明诗集中读到的话至今犹记。同样的境遇,有人说美,有人说丑,观点不同所致也,都有道理。在各行其道、各讲其理时,须有相依理念。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06:28:16 | 只看该作者
心物相依才显美
人当向美而活、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实质是勘察了自己个体生命的疆界之后,确立了目标意识,然后再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从容而理性地稳健前行(用锦涛先生的话说“不折腾”)。
向美而活,就是常想人生中美好的一面,以积极心态待人处世,学会以审美的态度看待社会现象,常想向上的那一面,注重其主流和本质。总之是要养成阳光人格。如此才会对未来充满希冀,对生之可贵倍加珍惜。
向美而活、向死而生要面对现实,无论是生的现实还是死的现实,都要正视,要如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乐于“我以我血荐轩辕”;即便“寄意寒星荃不察”甚至寄意寒星全不察!尽管“活在当下,忠实于活的现实,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智慧。”然而,智慧最好与人生目标相依:为所欲为爱所当爱美所该美求所必求,不忠实于活的现实而试图改变活的现实以期活得更美好,何尝不是一种智慧?现实有社会、物质、心灵诸多种,人当先改变心灵现实,这是大智慧。
人们都想更好地生,而不是仅仅为求一死而了事;死只是生的一个结局(终点),为了美好地活,生命活到何时为终点,不必太计较:无论迟与早,人总有一死。
向美而活,是一种积极的人活态度。人世间并未美好到人人都是君子的君子国程度,但无可否认:人间确有美好在!为了更美地活,即便遭小人,遇坏事,也应始终向上、向善、爱美。爱美当更求美,多创美,为美可以不惜牺牲,但还须善保自身,而不是为美而终,以至作出无谓的牺牲。
美好人生要养成阳光人格,就是要君子坦荡荡,与好人肝胆相照。有太阳必有阴影,在阳光下不留影子的人,不好理解:不是阳光有假就是人非真人。阳光人格不等同于没有缺点。不避黑暗的侵袭,就是要善待人世间的一切不良、不公、不好的方面,学会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世界。
再过十万年,世界只会变得更好,而不会是最好。再过一百万年,只要有阳光,就必然有阴影,只要人在阳光下,人的影子就会随着人而在(无影灯下无影,不是阳光)。阳光黑暗相依,这是自然大道:挪威的白夜,仍有阳光黑暗相依现象。七彩人生若俱现,两色昼夜总相依。
人活一世,死不离即如美亦不离。人死一旦即人一旦死,美也相依。世间有人就有美,无人即便有美谁品赏?心物相依才显美:物不能自赏,故谈不上美与不美;人若无物(“我”外皆“物”)品赏,美也空泛。唯有“我”心寻美,方益乐在其中。如果对人生、对世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或漠然置之、淡然处之,皆乏美感。无深情者无美感,爱美,美方现焉。清人叶燮说得妙:“凡事物之美者,盈世间皆是也。然必待聪明神会乃现。”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7 19:59:26 | 只看该作者
难易相依,难易相当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有人格。”这是朱永新《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中的一句诗。
任何外部条件,都必须通过自己内化才能产生作用。我曾想: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绝不能忘了“觉悟”教育。一旦学生对仅有的一次生命有所觉解有所感悟,必会有爱心生美感。即便不能肩负使命,也当担起一份责任;即便不能为国效命,起码也得为家庭和亲人想一想。
毛泽东时代的教育方针中有“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之语。小学生求真,初中生向善,大学生尚美,而高中生,理应有一份追求人生真善美的觉悟。觉悟应高于素质,也可算是一种精神素养吧?若缺乏这种觉悟,整天混日子,不思进取,能否成人也是值得担忧的了。何论成才!?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多已堙灭:形存魂亡。而中华民族至今形魂相依,这与文化的一脉相承是分不开的,这足可见华夏文明之美。中华大家庭历史上虽曾出现过两个小兄弟(元清)当国主政,可还是被中华之文给化融焉。如果蒙满元清有足够的文明取代大中华文明,大汉何存于今?
汉语之美,无与伦比,美育即应从文字始,也是颇佳切入点。仅从五笔打字输入法思之,就比拼音打字法便捷得多了。至于王亚伟七十岁时发明的“亚伟速记法”就更神速了!即如我,也能一弹指即出词。学子若皆有自强之念,中华民族未来必更美也!
教人固然不易,立人自更艰难。自我教育说难也易:道德长跑写日记,即是自我教育好方法。长跑身无恙,长写心自康,身心双健走红尘,书生意气昂。任尔东西南北风,前行有方向,犹如一滴水,大梦不醒融海洋...不亦美乎?
顿然思荀况,忆其《为学》美文章,心潮激荡:四川和尚,欲往南洋,穷的早已至,富的尚徬徨。天下之事,有难有易,难易相依,难易相当:无难莫谈易,无易难莫讲。一事当前,敢作敢当:难事变易,人渐变强。如心怯懦,不敢行动,易事变难,道阻且长!
15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05:18:17 | 只看该作者
人生社会必须与理想相依
任何理想都带有超验性质,即便很难付诸实施或根本绝对就不能实现的理想,有也聊胜于无,心中有个桃花源,总比有个狗屎堆要美。理想富有信仰性质。“没有理想的社会必是腐败的社会,没有理想的个人,必是堕落的个人。”好象以前我引用过。
社会信仰危机必然导致个人精神危机。当代有些人最大的悲哀是缺乏理想,自然就缺失美感:生命少色彩,心灵乏赤诚,生活无诗意,更莫谈哲,常呈灰色。人是精神肉体紧相依的有灵生物、高级动物,仅有华厦居身远远不够,还必须有理想或信仰安顿心灵。人一旦精神失去家园,灵魂怎么可能不因失所而流离、飘泊?
有理想的人,纵然无法实现,未能将理想变成物质现实或社会现实,哪怕仅仅呈现为心灵现实,也是一种美;且作美梦,也比无梦者或常作噩梦者过得更鲜活、更美好。这就如:骨架支撑人身,理想支撑人生也。
15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05:5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uihuo 于 2009-12-30 06:10 编辑

空实相依
岁月万古有,万古长空无。长空不空空非空,万古皆空理不空。天空中没有飞鸟的痕迹,可是人们仍然欣赏且记得“鹰击长空”英姿雄;一如“鱼翔浅底”,即便大海未留下长鲸的游迹。
人生如鸟,精神似彩凤飞翼,虽然长空无痕,何憾也?人如混水鱼,巨无霸也必老死江湖。任何人都会消逝,任何思想都有可能过时,但人却不能因此而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无所作为。
人活于世,总得做点事...即便属于无聊之事。人生本来多平庸,毛泽东如果不是融入了当时的时代大潮,也只不过是一介书生小学教师而已。但人生拒绝平庸,在生命未息之前,不论做什么都得做点什么,关键是做好,审美化地做,切身体验一种神性之美。
虽说历史不容空白,可是历史常会有空白,不论血写的、墨写的、汗写的、泪写的...然而空乃实存焉,白是岁月漂洗过的颜色:淡极始知花更艳!
理想也好,事功也罢,且不论它们是否能够存在(下来或下去),人总得有一些在理的梦想,行一些未必建功立业之事,生才不虚幻也。
理想或事功,存在固然就有他们自身的价值。即便不存在,湮灭也有更其凝重之美。虚无也好,玄幻也罢,空实相依,有无相生;实在也罢,实事求是,在所不计。只要有其自身的意义,就不怕轻易泯灭,何况泯灭本身也是一种美?
长空有鸟迹留存么?水里有鱼痕永在吗?谁能否认鸟姿飞翔、鱼态漫游是一种灵动无羁之美?
1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6:22:36 | 只看该作者
朱魏相依爱上教育美
我既研究朱永新又研究魏书生。朱永新倡导新教育,魏书生到处讲“我用的是长胡子的方法”。有友人向我说:“他们路数不一样。”我想到了深圳大学胡经之的话:“重视新而美,不能忽略旧而美。”新旧相依。
快与慢也相依。欲速则不达,过急(或过激)易坏事。我记得我赴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带朱永新老师来美人家乡讲学途中收到的一则短信:“我喜欢生命里只有单纯的盼望,只有一种安定和缓慢的成长:喜欢岁月漂洗过后的颜色;喜欢那没有唱出来的歌,更喜欢和这个看短信息的人做一生一世的朋友。”2003年7月10日下午四时许于悬湖畔收阅,至今记忆犹新。还记得请魏书生老师来美人家乡讲学的往事:时任局长李公平只给一句话:“这事由登亮老师全权负责。”别的任何话也没有说。我首先将历时十载而成的《书生意气--魏书生美的人生艺术研究特辑》书稿寄他审阅(他为我题联:“科学耕耘新世纪,乐在心田开拓中”)后我又用一百天(迎魏书生来沭倒计时)写一百篇日记成书《书生本色》,直赴塞外让他审稿并当面请他来美人家乡。即便是朱永新老师前来,也是通过了十一封纸质书信后交流才形成审美共识的。
从事教育美育研究,最重要的是潜下心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潜心育人处处可成净土,忘我科研时时能在天堂”,我把诸位(朱魏)题词转抄给了诸多同好同道同仁同志。
积累和成学相依。积聚能力,“积累才能增加一个人的份量。”、“正如您科研理念所述:积久而成学。”前句是江苏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天下无贼》作者赵本夫为我作序之题;后句是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教科院院长周稽裘致我亲笔信中语。好诗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喷出来、涌出来的。我之所以敢出书,因为一次到胡集[沂河南唐沟大片教科研在此集中活动]我讲演,引起的共鸣度颇高,带的几本交流书稿被受众抢了。多说他们的孩子需要这样的指导。特级教师董永岁看过书稿激动地说:“赵老师,你做的这个工作太有意义了。这个序言我写!”他一笔一画行楷写出,我说:“董老师,这序我就不打印了,就直接印在书中吧。”他说:“行啊,我再盖上签名章,早就不用了,今天特别为你启用一次。”我一看是“千里草”。“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有青青的野草。”我不禁吟出了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董老师还说:“这书很有再版价值!”他的序我还记得几句:“日记,是认知,是积累,是运用,是创造,是情感的薰陶,是习惯的养成...”
待时而飞与鹰立似睡相依。未必要一飞就冲到九宵云外,但一飞冲天的气势气概还是应当有的。“谁养正气塞天地,吐出自然成虹霓”梁任公之诗。“潜龙腾渊,鳞爪飞扬;鹰隼试翼,风尘翕张...”若无平日悠游闲雅情态与之相依,必乏其力也。
点动与画圆相依。自己必须亮(!)点:亮出亮点自然会有人指点,毛泽东之所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因为“江山如此多娇”、“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也!亮点(.!)如亮剑亮出灵魂的亮度,是人生的审美佳境。我仍须执持朱魏相依爱上教育美的信念而不懈追球。
154#
 楼主| 发表于 2010-1-4 06:47:50 | 只看该作者
受教与自修相依
有人说智慧、思想和美感不是教会的,而是自我修炼出来的。我却认为教修需相依。不受教者,难以启蒙;不自修者,难以深造。
想起一个故事:古时西方一个王子因邦国被攻破而于一岁被囚,到十八岁出来时,连人话也不会说。因为没有人教他,即未受教育,怎么能会?还有过去的中国,土匪会养“肉头”,到关键时以替换被抓当杀之贼头,这种“肉头”弱智到只能问啥答啥,没有任何变通智慧,也因无受教育的基础,他无从修炼出思想、智慧,更莫谈美感。
教育之重要不言而喻。但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后,自我的修为又特别重要了。“人生之路千万条,只要走通一条,此生就不枉了!”这是我从教二十多年做十九年班主任常说的一句话。说这话受启于陶行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人一生能做成一件较大的事,足以无憾也。
不过我以为,在什么阶段什么环境下就扮演好什么人生角色。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走向社会后各显其能。若将受教与自修相依而思且注重行动,人生必然渐臻美境。
有友人说:“你虽有一份固定工作,但一直手头拮据到如今,何时脱贫了无期。”可是我教的许多并未考上大学的学生,虽无固定职业,却要车有车要房有房,生活颇潇洒。说明脑体也须相依,当脑力劳动无以过上美好生活,就不必依然穿着孔乙己又脏又破的旧长衫了。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05:41:24 | 只看该作者
爱恨相依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毛老人家曾经如是说。也曾记得新加坡某电影上有句台词(可能是《调色板》吧):“爱一个人,不是心动,就要心痛!”痛乃恨也。由此知晓爱恨本相依。
对于目下中国高考制度,人们的心理也是爱恨相依。我以为,中学生特别是高级中学的学生,以考上大学作为人生近期理想天经地义,至于考上考不上是另一回事。这就象“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道理一样:当上,固然可喜;当不上,绝不可悲!因为当上的绝对是少数。反证中学生考大学,限于眼下中国的教育现状,考上大学的(特别名牌)仍属少数。对于考不上者,就要想:人生之路千万条,难道考不上大学就不活了?考不上大学就不需要文化知识和高素质了?既然人在校园,不管愿不愿意,都应以力争考上大学的态度而学习,否则退学谋生算了--愿意学的则快乐,不愿意的唯有痛苦甚至不堪,为师者当引导学生乐学:不管考上考不上大学!
新而美的教育就如新而美的社会理想境界,都在不懈的追求中。有一点人们当形成共识:“教育的伟大使命,是使人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朱永新:《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使命在胸,奋勇同前:尽管对教育制度爱恨相依。这与金钱物质须与精神境界相依一般,缺一便没有美好人生。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07:07:26 | 只看该作者
梦想必须与行动相依
人生有梦不觉寒。自然也不惧热。仅有梦想不够,必须与行动相依。只要走在前行之路上,即便是悲壮地前行,悲壮何尝不是一种美?
学生学习是本份,就如农民种地、作家写书、科学家搞研究。人活于世,总得做点什么,即便是“著书都为稻梁谋”,因为人首先要生存下来。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固然应对不了未来;可是没有高分数呢,就连现在也应付不了。根据相依理念:失去现在何谈未来?
近读一文《你能坚持到何时》: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写科研日记,日记第一页上写着:“对!必须转磁为电。”此后的每一天,日记里除了日期,都写着同一个词No。1822-1831连续九年皆如此,只在最后一页写了Yes。磁转电终于实验成功!
教师不仅有义务而且有权利进行化摧残为磨砥的新教育实验。让学生壮而不悲,悲而不哀,哀也不伤。纵伤心不死:心在梦就在,有梦就有美。朱永新先生曾为我与苏小妹跟帖:“至少我们还有梦!”有梦岂怕路多崎(歧)?
还可以这样说:红尘所欠唯一死!也可以这样说:天无绝人之路!犹可以这样说:别人能活,我也一定死不了!尚可以这样说:若嫌梦无奈,索性就不要做梦(无梦人生必然行动也乏力)!诗哲周国平说:“美、艺术、爱情、自由、理想、真理,都是人生的大梦。”他还说:“如果没有这一切梦,人生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啊!”可想,无梦的人生,会不会成为狗活、猪活...
可以说的还有很多。就是不说“有梦总比无梦好”这无奈之话。因为朱永新还说过:“只有做,才有成功的希望;不做,成功的概率等于零!”这里的做,不是做梦而是做事。梦再美妙,如不与行动相依,也终究是梦而已而已:醒后即如烟云了无痕!
有了美梦即梦想后,关键还是做即行动。想-说-写-做,程序最好不乱。没想好的不瞎说,说不准的莫乱写,写不明的不慌做。要做就做最好,哪怕做不到,也要有力争上游的好心态,凡事不苟且。“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伟人如是说。凡是想美梦成真的人皆须认真。认真极处是执着,如真能若鲁迅说“执着如怨鬼”(不必纠缠如毒蛇),多会有“为者常成”之效。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06:21:42 | 只看该作者
痛苦与美感相依
任何思考,都不可脱离现实。即便文学创作,也只能高于现实,而不能脱离现实。至于科学幻想,也必须有现实作参照。为此,有人讨论或争论,必有益有助于更好地思考。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就是这个道理吧?
人的心灵,就肉体说:一颗真心拳头大;可是就精神论:看不见的是灵魂。“精神失去家园,灵魂四处飘泊,思想能不浮躁吗?”(魏书生)思考是心动,健体是身动,活着必须动。无论身心,只要行走在路上,即便无家可归,也会有寻觅之乐。心动身动同等重要,必须相依而行。无事可做而不痛若,是禅定状态。我们不是高僧,修炼也未必得道,还是找事做为美:不做无聊之事,难度有涯之生。只要灵魂在场,做啥事都有美感。
没有梦想的人生,是苍白虚空的人生;没有信念的生命,是疲软乏力的生命。胸怀梦想和信念上路,纵遇百般阻遏、千道障碍、万重险关,也必会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雄健奔放。试想,如果长征途中没有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大渡河上不是铁索寒而是铺好了整齐平坦的木板,岷山不是千里雪而是春风杨柳万千条,乐则乐也,可是绝壮的美感必淡矣!
时光如流水,生命恰似逆行舟:一篙不撑落千寻!平淡平凡不可怕,平而庸常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最无益。无论做什么,人活着总得做点事。“我支持你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是李燕杰先生用大字大信封寄给我的一句话。做对社会仅仅有利的事情,也是美的。个人社会紧相依,哪怕只为自己的利益奔忙着而无害于社会、不伤及他人,也应是美行。
如果确立了大人生观,生命中其实没有失败:生即幸运,活即机遇;只要一息尚存,人就永远是胜利者或曰成功者。相对于无,人有了生命就是成功;相对于幼稚,人成熟就是成功;相对于无知,人睿智就是成功。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点也就是走向美学的终点,来龙去脉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能用心感受,能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一个好人的形象,无论贫富、无论尊卑,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自于天地间,就不是失败者!
空灵不空灵最灵。一个人如果只有实际的物质追求而无梦想的精神追思,就是不完全的人:有形而无灵。梦想就是人之灵,身体只是人之形。人若只有形而无灵,与草木何异?人生最可贵之处,就是有梦想。美梦纵然不能成真,但起码确保精神世界有灯常明。如果人生无美梦,心灵现实必会黯然失色。亮色绘人生,人生多彩,梦想会给平淡无奇的人生涂上七彩亮色,显得缤纷多姿。
富有阳光心态,思考就会闪出日色的亮丽、飘逸着鲜花的芳香。以此充满青春活力的朝气对待人生、看待社会、审视世界,必会一切了然于胸:没有痛苦的人生简直不可思议!就如人若不死一样荒谬透顶!人一旦失去痛感,美感还能鲜活吗?正是因为对未来茫然无知,才会有梦想,令人心驰神往。如果对未来了然于胸:确知死于某时某刻、倒于某地某处,而且因何而死也确凿无疑,人还值得一活吗?活着,就是一种美;活着而能思考,简直是云霞蔚然美如锦了;若是不仅能思考同时能付诸行动且有果或有效,便可说是锦上添花了!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05:47:06 | 只看该作者
色空本相依
人生的高度是海平(即水平),山的海拔(即拔水)是山的尺寸。人生的高度有了跌落的对比才显风度,犹如飞溅的瀑布(浪花绚美)。
眼见耳闻心感皆属实,四大缘散缘灭,色空本相依、原一体。历史不断流似滔滔长江水,唯赖文脉相承,生命须化之以文。年年岁岁花相似,即便似曾相识燕归来,春已不是当时春。
火风地水皆相融,世间如果仅有水,水则胜于猛兽。我虽已赏遍了万山千水(万山是沭境的一座比韩信之山还小的山名,比虞山更小;千水是流程千里汇沭境的沭淮沂三水),可身依然回归于陋室之内。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虽然不空却显空:人生杳杳游其中,换了多少主人翁(思古幽情油然涌)。品仁品智品红尘赏君赏己赏社稷,情有萦绕,思小自由。
空为实存无乃大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水石自古相依,水不落石也出,见山是“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见水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澎湃潮流沸海江”。
片石孤峰窥色相,如颜回居陋巷,山瘦水寒不改乐,千沟万壑胸臆流:五岭逶迤腾细浪,四海涌涛澜如山。“小事宏观,大事微观”,洞彻虚幻玄妙,尚存一息便可领略天地大美焉。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06:29:27 | 只看该作者
任何事害益总相依
但凡致力于某事,都需满怀希望。希望总是美好的,但并非每一个美好的希望都能变成现实的。不论成败,我们总得满怀希望走人生的路。这次课改也未必一定(!)成功,但不管成不成功,我们总得满腔热忱地参与实验:实验就是试验、实践,切实地行动。这是检验成败的唯一途径。
不成功仍成人:做人是第一要著!做个好人,是新教育赋予的神圣使命。如果人尚且未做好,万般皆虚也!
任何事害益总相依,弃害岂有益?谁能确保棒棒打在鼓心上?哪个也不能说自己每做一事皆可保证百分之百有益无害。
教育改革也然。教育规律并非如美女般迎面而来似的易于欣赏,是须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努力和切实行动方可渐渐探寻而得的。
探寻需要时间为代价。时光如水,水力也须时光的恒久。一滴水滴上一两下,莫说穿石,可能寸沙也穿不透,莫说砂,更莫说石了。黄砂之能穿金甲,必须百战功,如一战而还,莫说金甲铁衣,即便鲁缟、布衣也未必穿透的。天长日久何时尽?水可穿石赖韧劲。
对于折腾的意会,我以为如果理解为动态的话,经不起这样,也要经得起那样,这样那样同来,也要经得起。如果经不起,只有死(再怎么折也腾不了了)。
折腾不可怕,陶行知曾经四折,却依然如龙腾飞。“谁要在无序竞争消亡之后参与竞争,谁就会在无序竞争消亡之前消亡。”可能是海尔理念。同理,谁想在没有折腾的环境下四平稳地过太平日子,谁的日子就不可能太平。“治大国如烹小鲜”,做小事若烧大山芋。
160#
发表于 2010-1-13 21:44:15 | 只看该作者
159# shuihuo
王者态,
瑞气弥云凌瑶台。
贤慧迪智兴家国,
君子坦襟怀。
两相依兮互关爱,
极端折中合和谐。
哲求真,
理崇善,
美激情开拓未来!
调寄《傍妆台》致王两极瑞贤君
shuihuo 发表于 2010-1-10 12:32


相依依谁谁何处
天窗窗开开前路
今天天黑黑不着
朋友友情情自如
老老身体体青青
歇歇脑子子盈盈
登高登高又登高
保重保重友保重
网络无声似有声
瑞贤请您多珍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10-15 03:33 , Processed in 0.05846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