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张建民 于 2012-8-10 16:18 编辑
乔治·巴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是爱尔兰的哲学家,他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和大卫·休谟(David Hume)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的三个代表人物。 乔治·巴克莱的著作有《视觉新论》(1709年)、《人类知识原理》(1710年)、《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1713年)。1734年贝克莱被任命为圣公会爱尔兰基尔肯尼地区的主教。
一、乔治·巴克莱著作中的主要哲学概念
1、观念(idea)
观念是心灵(精神、灵魂、自我)的思想认识活动(经验、感觉、反省、感知、想象、作用)形成和产生的结果和对象,是不能离开心灵独立存在的、关于思想认识对象的映像或知识,是同心灵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具有创造性能的本体事物对立统一的末体事物。
巴克莱说:人们只要稍一观察人类知识的对象就会看到,这些对象就是观念。而且这些观念又不外三种:一种是由实在印入感官的;一种是心灵的各种情感和作用所产生的;一种是在记忆和想象的帮助下形成的。借着视觉,我就有了各种光和色以及它们的各种程度、各种变化的观念。借着触觉我就感知到硬、软、热、冷、运动、阻力,以及这些情况的各种程度或数量。嗅觉给我以气味;味觉给我以滋味;听觉把调子不同、组织参差的各种声音,传到我的心灵中。注释1
巴克莱说:人人都承认,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想象所构成的观念,并不能离开心灵而存在。而在我看来,感官所印入的各种感觉和概念,不论如何组合,如何混杂(就是说不论它们组合成怎样一个对象),除了在感知它们的心灵以内就不能存在,这一点是同样明显的。注释2
巴克莱说:观念一词比事物一词较为可取。人们如果要问,我为什么应用观念一词,而不屈从习惯叫它们为事物,则我可以答复说,我所以如此有两种原因:第一,因为事物一词如果和观念对立起来,则人们通常以为它是指心外存在的一种东西而言的。第二,因为事物一词比观念一词的含义较广,它不止包含观念而且亦包含精神和能思想的东西。感官的对象既然只存在于心中,而且又是被动的,无思想的,因此,我就宁愿以观念一词来表示它们,因为这个名词正包含着那些性质。注释3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一切观念都源于经验,观念是经验产生的结果,是经验在心灵白板上留下的关于经验对象的痕迹。巴克莱哲学著作中的观念(idea)同洛克哲学著作中的观念(idea)具有相同的含义和来源。贝克莱著作中的被关文云先生意译为‘观念’的英语单词“idea(意第亚)”,同其它哲学家著作中的英语单词“idea(意第亚)”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著作中的英语单词“idea”,被学者们用意译的方法分别翻译为中国汉语的理念、意向、灵魂、精神、主体、理性。
2、存在(existence)
存在是事物、观念或知识得以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或本体。
‘存在’是动词,它的含义是相对静止的运动。《现代汉语词典》把‘存在’解释为事物持续地占有时间和空间。‘存在’这个动词在实际运用中是指原因和结果组成的事情。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学者用‘存在’一词翻译西方哲学所发现的,隐藏在万物后面的万物得以出现、彰显和形成的第一原因或本体。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古代哲学家们经过思想探索,发现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同万物的显现、形成和产生具有密切关联,提出了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万物得以从混沌中彰显、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或本体的思想观点,共同创立了“人类的活动思想认识是万物的原因或本体”的哲学理论。赫拉克利特指出:逻各斯是存在;巴门尼德指出:思想是存在;亚里士多德指出:思想活动是存在。《圣经》的作者指出:上帝的言说是存在;老子指出:道(有名、无名)是存在。
乔治·巴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正文第二小节中说: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注释4
我查阅了这句中译文所根据的英文原句,发现关先生的译文没有准确地译出英文原句的意思。我认为巴克莱说的“for the existence of an idea consists in being perceived”这句英文,只有翻译为“一个观念(在心中)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是(心外实在)被(心灵)感知。”,才是准确地翻译出了巴克莱说的英文原句的真实含义。
在乔治·巴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中多次出现的“existence”这个英语概念,被关文运先生翻译为“存在”;“substance”这个英语概念,被关文运先生同翻译为‘实体’。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多次出现的“substance”这个英语概念,被吴寿彭先生翻译为‘本体’,被苗力田先生翻译为‘实体’。我认为“substance” 和“existence”这两个英语概念在哲学中具有完全相同的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概念都是指事物得以从混沌中彰显、形成和产生的第一原因或本体,都是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
3、心灵(mind)
心灵(精神、灵魂、自我)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所包含的内容,是统帅判断、推理、经验、感知等具体形式的思想认识活动顺利进行的理性、意识、意志、规则或规律,是人类通过哲学从个人的正确思想认识活动中发现、彰显和抽象出来的,主宰和指挥个人思想认识活动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主体事物。
巴克莱说:除了那些无数的观念(或知识的对象)以外,还有别的一种东西在认识或感知它们,并且在它们方面施展各种能力,如意志、想象、记忆等。这个能感知的能动的实体,我们叫它作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这些名词(指心灵、精神、灵魂、自我)并不表示我的任何观念,只表示完全和观念不同的另一种东西。这些观念是在那种东西(指心灵、精神、灵魂、自我)中存在的,或者说,是为它所感知的;因为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注释5
巴克莱在著述中指出了‘心灵’是和‘观念’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东西,是两种不同类别的事物,但是却没有指出心灵和观念这两个事物具有的相同之处,没有说明心灵和观念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心灵和观念都同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具有密切的关联,都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体事物从混沌中发现、彰显和产生出来的末体事物。末体事物是心灵和观念共同具有的属性或普遍性规定。观念和心灵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相容的种属关系,观念概念的外延大于心灵观念的外延,观念包含心灵,心灵是个别的观念或观念的特殊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
约翰·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是一个可供‘经验’任意书画的被动实体。贝克莱认为‘心灵’是一个“能感知的能动的实体”。我认为巴克莱对心灵的看法比洛克对心灵的看法接近客观实际,但是由于他没有把‘心灵’和‘感知’这两个事物严格地区分开来,所以贝克莱没有发现心灵、感知和观念这三种事物之间具有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
4、感知(perception)
感知是心灵(精神、灵魂、自我)思想认识心外实在和心灵活动,在心内形成和产生关于对象事物的观念或知识的活动,是具有从混沌中发现、彰显和产生出各种事物和观念能力的,被西方近代哲学家称为“观念的原因”或“知识的来源”的本体事物。
乔治·巴克莱在哲学著述中的‘感知’一词是动词,它指涉的对象是具有在心中形成和产生观念和知识的能力的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贝克莱的‘感知’相当于约翰·洛克“知识源于经验”中的‘经验’。巴克莱的“感知”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同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同圣经作者的“上帝的言说”、同老子的“道(有名、无名)”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都是指具有从混沌中彰显和产生万物、获得万物知识能力的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
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得以从混沌中彰显和产生出来的第一原因或本体,是观念和知识的唯一来源,这是古今中外各种哲学理论共同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乔治·巴克莱关于“一个观念(在心灵中)的(存在)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是(心外实在)被(心灵)感知。”的话语,包含着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原因或本体的思想观点,它既是本体论哲学的“思想认识是本体”理论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认识论哲学的“知识源于认识”理论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
5、事物(things)
事物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中发现、彰显和产生出来的认识对象和结果,是包含自然内容和人造形式两个组成部分,具有多种规定和名称,可以被人类思维任意分解和组合的对立统一体。
巴克莱说:所谓事物或实在乃是一种最一般的名称,它含着全然不同的两种异质的东西,而且那两种东西,除了名称之外,没有别的共同之点,这两种东西就是精神和观念。精神是能动的、不可分的(不可毁灭的)实体;观念是不活动、迅速变幻的(易于消逝的情感)、有依赖性的东西,而且它们不能独立自存,必须为人心或精神的实体所支撑而存在于其中。注6
巴克莱说:心灵有时看到这些观念有几个是互相联合着的,因此,它就以一个名称来标记它们,认它们为一个东西。例如,它如果看见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象和硬度常在一块,则它便会把这些性质当做一个独立的事物,而以苹果一名来表示它。别的一些观念的集合又可以构成一块石、一棵树、一本书和其他相似的可感觉的东西。注8
巴克莱认为观念是感知产生的结果,事物是心灵把几个观念联合在一起并以一个名称标记它所形成的东西。他把世界上的事物划分为观念和心灵两个大类,表达了世界统一于事物的事物一元论的哲学世界观。
二、乔治·巴克莱的主要哲学思想观点和哲学理论
1、物质(Material)是虚无
研究西方哲学史的学者把巴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中阐述的,以“物质就是虚无”作为基本观点的学说称为非物质论。非物质论就是贝克莱的哲学本体论。
巴克莱说:关于“物质”的学说是“怀疑主义”的主要支柱,一切“无神论”和不信宗教的渎神的企图,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物质从来就是“无神论者”的挚友,他们的一切古怪理论系统,都明显地,必然地依靠它;所以一旦把这块基础去掉,整个建筑就不能不垮台。“物质是一个虚构的词,不表示任何实在的东西,在人的心中也没有与之相应的观念,物质就是虚无。”注10
巴克莱说:我们不承认一般哲学家所说的那种物质的存在;我并不否认我们凭感官或思考所能了解的任何事物的存在。我眼所见的事物,和我手所触的事物,都是存在的,都是实在存在的;这一点,我丝毫也不怀疑。我所不承认为存在的唯一东西,只是哲学家所说的物质或有形的实体。注11
什么是一般哲学家所说的物质?
一般哲学家所说的物质是指隐藏在万物后面的,万物得以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或本体,是指具有从混沌中彰显和产生万物能力的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一般哲学家所说的物质同列宁所定义的物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一般哲学家所说的物质是动词所指的事情,列宁所定义的物质是名词所指的物体。
物质(逻各斯、存在、本体)是古希腊哲学提出的最重要的哲学概念。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物质概念和物质学说的创立者。事物后面隐藏着具有主宰地位或超越性能的物质、本体或原因的思想观点,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中,是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观点。
巴克莱关于“物质是虚无”的“非物质论”是不符合实际的哲学本体论。
物质这个词在古代哲学中表示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具有彰显和产生各种事物能力的事情。巴门尼德心中的‘思想’、赫拉克利特心中的‘逻各斯’、柏拉图心中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心中的‘思想活动’和老子心中的‘道(有名、无名)’,它们都是在人们心中存在着的与‘物质’这个词相对应的观念。贝克莱对‘物质(本体、存在)学说’进行否定是轻率和愚蠢的行为。这个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完全不知道,他极力否定的一般哲学家所说的“物质”同他极力肯定的作为观念原因或知识来源的“感知”是同一个事物。
巴克莱为什么要否定‘物质’、反对哲学思想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物质本体论呢?
因为古代哲学虽然指出了思想认识是万物得以彰显和产生的原因或本体,但是却没有正确地回答万物是如何通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中彰显和产生出来的?这个问题,没有完成证明思维和存在(物质、本体)具有同一性、思维和存在(物质、本体)是同一个事物的重要任务;因为巴克莱没有掌握古代哲学所创立的思想认识是万物的原因或本体的理论知识,认为一般哲学家关于物质的学说包藏着怀疑神、亵渎神的企图,不知道一般哲学家关于物质的学说同宗教关于神通过言说创造天地万物的学说是相互统一的学说。所以巴克莱认为要构建基于“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思想观点上的人类知识原理的大厦,必须对一直受到人们广泛推崇的物质学说进行彻底地清除。
2、心灵和心灵的感知是观念得以形成和产生的原因
乔治·巴克莱从约翰·洛克关于“心灵是一张白纸”、“知识源于经验”的思想原则出发,构建了以“观念同心灵和感知具有密切关联、心灵和感知是观念的原因”作为基本观点的经验主义认识理论。
巴克莱说:我们常常感知到继续不断的一串观念;其中有的是新刺激起来的,有的变化了,或者完全消灭了。因此,这些观念一定有一种原因为它们所依靠,并且产生它们,改变它们。不过这种原因一定不是任何性质、观念或观念的复合。因此,它必然是一种实体了,不过我们已经指出,它不能是有形的或物质的实体,因此,我们只得说,观念的原因乃是一个无形体的、能动的实体或精神。注14
巴克莱说:“一个观念(在心中)的存在(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是其(心外实在)被(心灵)感知”。注4 (括号内的词语是我增加的)
巴克莱说:我们所感知的只是观念,我感知不到的观念,对于我的心灵来说就是不存在的,但对于别的感知到它的心灵来说,这个观念就是存在的,因为所谓的“心灵”并不是仅仅指我的心灵,而是指所有的心灵,包括永恒不朽的心灵——上帝(God),上帝(God)给予所有观念以感知,它们即使不为人所感知,也为上帝所知,因此也是存在的。”注13
约翰·洛克的认识论同贝克莱的认识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洛克在提出“心灵是一块白板”、“知识源于经验”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哲学理论。洛克的认识论所使用的心灵、观念和经验这三个概念,同巴克莱的认识论所使用的心灵、观念和感知这三个概念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分别具有相同的含义。由于洛克的‘经验’同巴克莱的‘感知’是指同一个事物,所以洛克的“观念源于经验”同贝克莱的“一个观念的存在或原因是(认识对象)被(心灵)感知”是完全相同的经验主义认识论观点。
洛克没有发现作为知识和观念来源的‘经验’包含着心灵、精神、灵魂、自我这些主体事物的内容,没有对作为观念来源的‘经验’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界定。巴克莱发现了‘感知’和‘心灵’具有密切的关联,感知包含心灵、精神、灵魂、自我、上帝等主体内容,指出‘感知’是心灵的感知,是你、我、他或上帝的感知。洛克把‘观念’完全归结为‘经验’,贝克莱没有把‘观念’完全地归结为‘感知’,而是把观念分别归结为‘心灵’和‘感知’两者。洛克对‘经验’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把‘经验’划分为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反省’两个不同的种类或表现形式。巴克莱没有对‘感知’进行深入地分析,只是在言谈中把‘认识’、‘思想’、‘作用’、‘想象’、‘情感’和‘记忆’看作是感知的具体表现形式。
巴克莱虽然指出了心灵和感知都是观念的原因,但是却没有阐明‘心灵’和‘感知’这两个事物在观念形成过程中分别具有不同地位和作用。我认为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或心灵的‘感知’是观念得以在心中形成和产生的明显原因。心灵是观念或知识在心中得以形成和产生的隐藏原因。因为‘心灵’是“心灵的感知活动”所包含的一般内容或活动主体,个人的胡思乱想不包含心灵、理性、精神和自我之类的主体事物内容,不具有在心中形成或产生观念或知识的能力。只有包含心灵、精神、理性、自我内容的,在思维理性和逻辑规则统帅下的个人思想认识活动、个人的感知和个人的经验,才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才具有彰显和产生事物的能力,才是事物、观念和知识得以彰显和产生的真实原因。
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得以从混沌中彰显、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或本体,观念或知识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在心中形成和产生的结果或末体。思想认识本体论和天地万物末体论是人类通过哲学所获得的、关于哲学对象的最基本的哲学知识或哲学理论。巴克莱关于“一个观念的存在(原因),是(心外实在)被(心灵)感知”的话语,包含着人类的思想认识是天地万物的原因或本体、观念是认识产生的结果或末体的思想观点,是哲学思想认识本体论和观念知识末体论的特殊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
3、世界统一于事物
巴克莱的世界观是建立在世界统一于事物思想观点基础上的事物一元论哲学世界观。
巴克莱说:事物一词比观念一词的含义较广,它包括精神(心灵、灵魂、自我)、思考的东西(观念)、以及思想。贝克莱的这句话是我根据巴克莱英语原著中的语句“because THING has a more comprehensive signification than IDEA, including SPIRIT or thinking things as well as IDEAS” 翻译出来的,它有别于关文运先生关于巴克莱这段话的中译文。关文运先生的中译文是:事物一词比观念一词含义较广,它不止包括观念、亦包括精神和能思想的东西。注释3
根据巴克莱在英语著作中说的以上话语可以看出,巴克莱认为精神(心灵、灵魂、自我)、观念(思想认识的对象和结果)和思想(情感、作用、感知、认识、想象)都包含在事物之中,是事物的三种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观念、精神和思想都统一于事物。
巴克莱说:世界上存在的只有两种事物,一种是能进行思考的心灵(Mind),另一种是不能进行思考、只存在于心灵之中的观念(idea);哲学家们所说的物质(Material)是不存在的,因为物质已经被我证明是一种没有性质的物理客体,我们能够感知到主观存在的观念,能够经验到作为客观实体的心灵。注12
我们从巴克莱著作中摘录的以上两段话语可以看出,这两段有所不同的话语都分别包含着“世界统一于事物,事物是世界统一的基础。”这个共同的思想观点。
古代哲学把世界上的事物划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具有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各种事物能力的原因事物或本体事物,另一类是原因事物或本体事物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结果事物或末体事物。古代哲学家提出了思维和存在(本体)具有统一性,思维和存在(本体)是同一个事物的思想观点,初步建立了事物一元论的哲学世界观。
后来的哲学家们没有继承古代哲学家们所创立的思想认识本体理论,不知道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它们在百思不得本体是什么?存在是什么?这类形而上学难题答案的情况下,放弃了对本体问题的研究,转到对认识问题的研究。近代哲学家在研究认识问题的过程中,虽然发现和彰显了主体事物和客体事物,但是却忽视了‘认识’这个变更了名称的‘本体’,从而造成了认识论哲学无法解决的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问题,为主体和客体、心和物二元并立论的哲学世界观留下了得以存在的思想理论基础。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哲学从混沌中发现、彰显和产生了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本体事物,掌握了本体事物、主体事物和客体事物通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中彰显和产生出来的秘密,创立了哲学的基本概念,构建了人类的思想认识是万物得以从混沌中彰显和产生的原因或本体的哲学基本理论,确立了事物一元论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随着人类哲学的进步和发展,哲学已经证明了思维和存在是同一个事物,阐明了“思想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这个哲学命题的真实含义,完善了事物、本体、末体、主体、客体、观念、知识等基本的哲学概念,建立了系统化的思想认识本体理论,纠正了建立在主体和客体、心和物二元并立基础上的二元论世界观,确立了事物一元论的哲学世界观,迎来了光辉灿烂的哲学新世纪。
三、乔治·巴克莱哲学思想理论的学术价值和主要缺陷
乔治·巴克莱提出了“观念的原因是感知”这个哲学认识论的正确思想观点,对“观念是如何通过感知在心灵中形成和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了考察、分析和解答,丰富了哲学关于“知识是思想认识的结果、思想认识是知识或观念的来源”的基本理论知识。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普通中国人所知道的,代表乔治·巴克莱哲学思想的一句经典话语。我经过查阅乔治·巴克莱的英语原著《人类知识原理》后发现,“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既不是巴克莱说过的原话,也没有表达出来巴克莱原话的哲学思想观点。乔治·巴克莱在自己的著作《人类知识原理》正文第二小节中说的原话是:一个观念(在心中)的(存在)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是(心外实在)被(心灵)感知。巴克莱说的这句话包含着“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原因或本体”、“观念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形成和产生的结果或末体”的哲学思想观点,是哲学关于“人类的思想认识是万物的原因或本体”和“知识是认识产生的结果”基本思想理论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
巴克莱的哲学思想理论是一个具有内部矛盾的知识体系。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既是本体论哲学追求的‘本体’,也是认识论哲学追求的‘认识’。‘认识’和‘本体’这两个概念在哲学中表述和界定的对象是同一个事物,是同一个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思想认识本体论和天地万物末体论是哲学所获得的关于哲学的唯一对象、关于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理论化知识。巴克莱不知道自己所否定‘物质’同自己所肯定的‘感知’是同一个事物,不知道自己的“非物质”的哲学本体理论,同“肯定感知”的哲学认识理论存在着尖锐的思想对立。
贝克莱的哲学思想理论虽然指出了观念的原因是感知,但是却没有通过对感知的全面研究,详细地描绘出‘观念’是如何通过‘感知’在心中形成和产生出来的真实情景。巴克莱的哲学思想理论存在着研究对象虚无化的思想倾向,存在着无法解决的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本体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的共同研究对象,巴克莱同很多近现代的哲学家一样在哲学探索中迷失了哲学的直接对象,把古代哲学对认识的研究改变为对认识所包含的主体和客体的研究,形成了哲学研究对象虚无化的虚无主义思想倾向,产生了无法解决的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矛盾,影响了一元论哲学世界观的真正确立。
巴克莱的哲学理论没有确立事物一元论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事物是万物统一的基础,万物统一于事物。世界上的事物可分为本体事物和末体事物两个大类。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本体事物,主体事物和客体事物是本体事物产生的结果事物或末体事物。主体事物、本体事物和客体事物三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主体事物是本体事物的内容,本体事物是主体事物的表现形式,本体事物是客体事物的原因或内容,客体事物是本体事物的结果或表现形式。
注释:
1、引自:乔治·贝克莱著《人类知识原理》正文第1小节,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出版 。
2、17、引自: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正文第3 小节。
3、引自: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正文第39小节。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出版 。
4、5、引自: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正文第2小节,心灵—精神—灵魂。括号里的词语是本文作者对原句所作的解读。
6、引自: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正文第89小节。
8、引自: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正文第1小节。
9、引自: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正文第80小节。
10、引自:乔治·贝克莱《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
11、引自: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正文第35小节。
12、引自: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正文第35章。
13、引自:乔治·贝克莱 《人类知识原理》正文第35小节。
14、引自:乔治·贝克莱 《人类知识原理》正文第26小节。
15、引自:乔治·贝克莱 《人类知识原理》正文第35小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