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4年05月19日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005|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讨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25 21: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道”、“一”、“二”、“三”、“万物”的含义。
道: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一:运动;
二:相对性概念;
三:事物与事物的关联及差异
万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道生一解释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使意识认知运动及变化。
一生二解释为:运动及变化使意识认知相对性概念。
二生三解释为:相对性概念使意识认知事物与事物的关联及差异。
三生万物解释为:事物与事物的关联及差异使意识认知世界万事万物。

运动、变化是意识产生相对性认知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意识对运动、变化无法认知,意识就无法认知相对性,而这里说的相对性,则是意识认知世界的基础,如果意识对相对性无法认知,也就谈不上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



以上本人对于老子“道”的理解,敬请各位朋友们不吝赐教。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21: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是听不到看不到也摸不到的,所以有时人们称道为无。但道是存在于有意识的生命对所感知的世界之中的,并不以生命的意志为转移,虽然听不到看不到也摸不到,但道始终存在,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7 11: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路 于 2009-12-27 11:46 编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阐述意识认知世界的过程,因为过于简单,所以后人对其的解释反而不敢相信他是这么简单。但话又说回来了,其语言形式虽然简单,但其蕴含的道理却很丰富,并具有普遍性,但并不能因此而将其神秘化,而且道德经也没有那么玄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09: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11# 鹊鸣 感谢先生对此帖的关注,在答复您的问题之前,先说一说本人对道与佛的理解:
中国的道家:
道是指事物变化或发展的规律,是不可见的。
德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状态,是可见的。
印度的佛家:
无是指事物变化或发展的规律,是不可见的。
有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状态,是可见的。
道家与佛家所探究的根本应该是一致的。任何事物都存在两种属性:一种属性是可见的,是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另外一种属性是不可见的,是需要经过智慧的思考、分析总结出来的。

但就道德经来说,我是这样理解的:“道”从语言含义直译的意思为道理,引申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德”从语言含义直译的意思为德行,引申为事物的表现形式(从动物的角度来说是行为方式)。道与德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属性,既事物的表现形式和变化发展规律。道德经应该是一部通过事物的表现形式来研究事物变化发展规律,并通过事物变化发展规律来判断事物的表现形式的哲理性论述文集。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是这部文集中老子阐述的一个观点而已。

佛家所说的有与无,我认为和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含义应是一致的,而先生问的有无相生也同此理。
老子道德经的现实意义,我认为就是通过探讨、了解、掌握事物的表现形式和变化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干预并进一步进行控制。

以上只是个人的理解,还请先生指教。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1: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13# 鹊鸣 先生太客气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 01: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真理为道的说法不是很合理,道为真理较为妥当。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3: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路 于 2010-1-3 17:47 编辑

17# 鹊鸣 先生过奖。
第一个问题:先生所说藕益大师的《周易禅解》,我没有读过,而且我对佛家的书籍、经文也没有阅读过什么。对佛家的思想基本上是通过一些文学作品了解的,我对佛家的理解只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得到的。
关于儒、释、道、周易等(包括西方哲学),我认为所有这些思想在根本上是相通的,都是通过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研究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而目的就是解决现实问题。正所谓万法归宗。
我之所以谈到印度佛学,因为佛学的发源地在印度,而且佛学思想的本源来自释迦摩尼。
第二个问题:先生所说的两极哲理认识论,我还不敢妄加评论,只能谈一谈自己阅后的一些感觉。王瑞贤撰写的关于两极哲理的一些文章,和我理解的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有以下几点:一是王瑞贤先生称之为两极哲理,我称之为相对性原理;二是我认为相对性的事物或概念,二者是同时产生的;三是我认为相对性原理,是生命认识世界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四是相对性产生的根本是变化、运动,如果没有变化、运动,就不会存在生命,更谈不上生命对相对性的感知。
每个人对不同的思想,在理解以及表达上常常会有所不同,我觉得很多哲理虽然在语言表达上很简单,但真正能够理解确实很难的,比如“道”、“禅”、“易”等等,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真正理解很难,但我们并不能人为地将其神秘化(或神性化),我想只要能够理解,就能够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并不是“不可说”、“不能说”,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等。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理解,请多多指教。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7: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19# 张建民 先生可否详细阐述一下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看法。
谢谢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20: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21# 张建民 先生讲的很好。
先生说的道使一出生、一使二出生、二使三出生、三使万物出生,和我的理解相同。
请问先生是如何理解道、一、二、三的呢?也就是他们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21: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23# 张建民 先生说得很抽象。
我想知道先生对一何解,对二何解,对三何解?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4 13: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25# 张建民 明白先生的解释了。
先生对一、二、三的解释接近于字义的直译。
但我认为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道德经中第二章中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与先生所说的阴阳、大小、多少、好坏、上下、善恶、美丑等概念应该是相同的。我认为道德经中所讲善恶、有无、难易、长短和先生所讲的阴阳、大小、多少、好坏、上下、善恶、美丑,这些相对性的概念,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属性,而生命意识就是通过事物的相对属性来认知事物的。就如同道德经中所讲的,天下皆知美之所以成为美,是因为与恶(丑)相对应。再就是先生所说的大小,形容一件事物很大,那是因为有事物的小相对应。如果不存在这样的比较,那就不会存在美丑、大小等等的概念。而只有通过这些相对性的概念对事物加以描述,才会形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我这里所说的事物是泛指的所有事物。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4 14: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26# 半缘修道 指教不敢,但很高兴能与先生交流。
来自是唯物还是唯心,我不敢妄下断论。因为对老子道德经的理解人言人殊,今日我们很难把握老子的道德经的真正含义。所以既不能说老子是唯物的,也不能说老子是唯心的。
我认为对道德经的理解,应该尝试同时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是比较合理的方法。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2: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28# 风路  

唯心。

不过一切思想的菁华都应被珍视。剔除糟粕,为我所用。
半缘修道 发表于 2010-1-13 09:57

同意先生观点。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时欢迎,请先生批评指教。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08: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36# 俞明三
一定拜读先生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4-5-19 02:41 , Processed in 0.04408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